一、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
二、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,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。
三、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,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。因为你自己的内心,你放不下。
四、好好地管教你自己,不要管别人。
五、不宽恕众生,不原谅众生,是苦了你自己。
六、别说别人可怜,自己更可怜,自己修行又如何?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?
七、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。
八、福报不够的人,就会常常听到是非;福报够的人,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。
九、修行是点滴的工夫。
十、在顺境中修行,永远不能成佛。
十一、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。
十二、你随时要认命,因为你是人。
十三、你永远要宽恕众生,不论他有多坏,甚至他伤害过你,你一定要放下,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。
十四、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,没有例外的。
十五、当你快乐时,你要想,这快乐不是永恒的。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。
十六、认识自己,降伏自己,改变自己,才能改变别人。
十七、今日的执著,会造成明日的后悔。
十八、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,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,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。
十九、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。
二十、你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。
二一、内心没有分别心,就是真正的苦行。
二二、学佛第一个观念,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。你看众生的过错,你永远污染你自己,你根本不可能修行。
二三、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,你就要赶快去忏悔,这就是修行。
二四、孽障深重的人,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,真正修行的人,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。
二五、每一种创伤,都是一种成熟。
二六、当你知道迷惑时,并不可怜,当你不知道迷惑时,才是最可怜的。
二七、狂妄的人有救,自卑的人没有救。
二八、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,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。不满人家,是苦了你自己。
二九、一切恶法,本是虚妄的,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。一切善法,也是虚妄的,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。
三十、当你烦恼的时候,你就要告诉你自己,这一切都是假的,你烦恼什么?
三一、当你未学佛的时候,你看什么都不顺。当你学佛以后,你要看什么都很顺。
三二、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,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。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,那样子你会很痛苦。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。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。
三三、承认自己的伟大,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。
三四、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。
三五、医生难医命终之人,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。
三六、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,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。
三七、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,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。
三八、毁灭人只要一句话,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,请你多口下留情。
三九、当你劝告别人时,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,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。
四十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。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。
四一、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?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,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?
四二、忌妒别人,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。忌妒别人,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。
四三、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,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。
四四、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,都会说出同一句话,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!
四五、恋爱不是慈善事业,不能随便施舍的。感情是没有公式,没有原则,没有道理可循的。可是人们至si都还在执著与追求。
四六、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,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,别人就容易接受。
四七、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。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。
四八、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
四九、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,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。
五十、同样的瓶子,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?同样的心理,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?
请您转发分享,平安喜乐!
感恩阅读,如有收获请留言或点击“在看”
敬请常念阿弥陀佛
心有一切有,心空一切空;心迷一切迷,心悟一切悟;心邪一切邪,心正一切正;心乱一切乱,心安一切安;一切唯心造,无心自解脱。缘来天注定,缘去人自夺。种如是因,收如是果,一切唯心造。笑言面对,不去埋怨。悠然,随心,随性,随缘。
心量广大,应用无穷。
应眼见色,应耳闻声,
应鼻嗅香,应舌知味,
乃至施为运动,皆是自心。
一切时中,但有语言道断,
皆是自心。
故云’如来色无尽,智慧亦复然’。
——《达摩血脉论》
本性作用在哪里呢?
作用有八:在胎曰身,在眼曰见,
在耳曰闻,在鼻嗅香,在舌谈论,
在手提执,在足运奔,
乃至种种的思维运动,都是自性。
【一切时中,但有语言道断,皆是自心。】
语言思维不及之处,恰恰是自性赤裸裸地显现。只是我们不识得:言语道断处。
法眼文益禅师,他在没有悟道之前,从四川准备出川参访善知识。
当他经过地藏院的时候,当时地藏院住持的是地藏桂琛禅师,他也是雪峰下面的一支(法脉),也是悟道的大德。
法眼文益禅师就在地藏院住了下来,因为时逢大雪,就在那里待了几天,桂琛禅师发现文益禅师是个人才,就主动过去跟他说话。
有一次,就把法眼文益禅师请到了房间里,因为下大雪,就围着火炉说话。
地藏桂琛禅师就问他说:此行何至啊?(你这一行要到哪里去?)
文益禅师说:我行脚去。
桂琛禅师就问他:什么是行脚事?(你行脚是为了什么?行脚的大事因缘是什么?作么生是行脚事?)
文益禅师说:不知。
这个“不知”,不一定是他不知道。就像当年达摩大师见梁武帝,梁武帝问达摩大师:如何是圣谛第一义?达摩大师回答说:不知。
这个“不知”,不是我们寻常理解的不知道、不明白。
这个不知,是无知之知,是我们本具的灵知,若有知叫什么呢?在《楞严经》里面说:
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
如果我们有所知、有所见,这个就是生死啊!都是轮回的业因,所以生死不了,障蔽自性。
文益禅师意思说:不知,那他在知见上还是能立得住的,但是因为没有悟道,答出来的都是自己的理解。
桂琛禅师就说:不知最亲切。
到这里,文益禅师也没有下语。他这里只是一个理悟,理上知道,“无知之知,是为灵知”。但是只是理解,因为悟不到,所以就没有下语了。
另一个公案
另一个关于不知、不会的公案,就是言语道断在何处的公案,是沩山灵佑禅师。
有一次上堂,有一位禅僧就出班问他:如何是道?
沩山禅师就说:无心是道。
这位禅僧就说:某甲不会。
就是说我不会这个无心之知。这个“不会”是真不会的。
师曰:会取不会底好。
意思是你不会的时候、不懂的时候、不明白的时候,恰恰是妄念不行的时候,这时候倘若回光一荐了,如果福德因缘具足,慧根具足,这时候就能得个入处。
但是这个出家人仍然是懵懂,他不仅没有回头,反倒继续问,如何是不会得。
就不会得这个是什么呢?
沩山禅师不得已就说:只汝是!不是别人。就是你,不是别人,还不回头。然后又给他开示说:
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底,
正是汝心,正是汝佛,
若向外得,一知一解,
将为禅道,且没交涉。
你向外问些道理,明白一些知解,说得千经万论的这一些,而自心不明白,这个叫什么?
名运粪入,不名运粪出。
黄檗希运禅师也说:知见就是粪。知见多了,都装在自己肚子里,时时障自悟门。
后来的蕅益大师也说:未会先会,不可语道。就这个人还没有见道,但是这些知见已经装满了,这个人就没法教化了。
这就沩山禅师关于不会的公案,就是在这里:言语道断处。
言语道断,其实就是妄想不行处,它能够赤裸地显现,平常也显现,但是平常显现的时候,我们就是因为被妄想所迷,被妄想所转,跟着见闻觉知跑了,我们没法回过头来,只有言语道断的时候,这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回头!随缘荐得。
所以达摩大师说,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,皆是自心。这只是一种方便说,其实它时时在显示,但是众生最容易体悟的,就是言语道断处。
往期回顾
?藏识
▲
▲
▲
▲
▲
▲
▲
?新闻
▲
▲
▲
?视频
▲
▲
赏析 |
编辑 | 妙莲
美编 | 璐希
责编|慧容